查看原文
其他

探清水河|70周年文化最强音?

启贺 门外谈 2022-11-27


关注我们更多精彩等你发现!


自从所谓的“国粹”《探清水河》走红以后,本公众号曾经写过几篇文字,进行过阐述:


你不了解的《探清水河》


葛念堂出品:郭德纲、岳云鹏、张云雷的正确打开方式


葛念堂出品:冰山上来的嫖客?


阎惜娇想陪张云雷去厕所


以上文字对于《探清水河》有了大致梳理,而根据曲波同名小说中“智取威虎山”一节改编的电影《林海雪原》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战争电影,由刘沛然导演,王润身、张勇手、张良主演,于1960年上映。讲述了解放军剿灭盘踞在东北的由国民党残部组成的土匪武装的故事。



其中,当化装成土匪试图打入威虎山内部的杨子荣在遇到土匪巡山时候,故意要引起对方注意所哼唱的小曲,也便是这首《探清水河》: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w0515sav8im


在小说《林海雪原》里,全书共有两处提到了这首《探清水河》,一处是小炉匠遇到刘勋苍之前唱的,书里说是“酸溜溜的小调”,另一处是杨子荣打虎上山,遇到土匪的时候哼唱的,以这样的淫词艳曲,来做个“投名状”,表明“咱们是一路人,你看我对这种下流的东西也很熟”。


回顾曲波先生的创作:



时代背景


1946年解放战争初期,东北地区形成敌我对峙的局面。解放军为了巩固根据地,发动人力物力支援解放战争,开始实行土地改革。但一小撮被击溃了的国民党匪首,逃进深山密林,与当地的惯匪及地主恶霸相勾结,组成土匪武装,出没无常,进行疯狂的烧杀抢掠,破坏土地改革。于是,上级研究决定组织小分队进山,实行小群动作,边侦察边打击敌人,侦打结合。作者和他的战友们便承担了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的一部分。他们于1946年冬深入东北小兴安岭一带的深山密林,与号称拥有几个旅的匪首展开了周旋。


由于党的英明领导和亲切关怀,由于当地群众的大力支持,在这场突破险中险、经历难中难、发挥智中智、战胜魔中魔的斗争中,作者和他的战友们的意志锻炼得更加坚强了,并在军事技术和战斗策略上战胜了敌人,直至将匪徒消灭。在斗争中,他们发挥了解放军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战胜了常人难以忍受的艰苦,克服了想象不到的困难。他们有时在石洞里睡觉,和野兽为邻;有时钻到雪窖里休息,地当床、天作被;跨谷飞涧、攀壁跳岩,突破天险,在气温低达零下38至40度的雪海里侦察战斗。


曲波的战友杨子荣当年是一个排长,他只身进入三代恶匪、国民党旅长座山雕的营寨,以惊人的勇敢和超人的智慧,取得了敌人的信任,从而调动了敌人,活捉了老奸巨猾的座山雕。但不幸的是,在林海雪原战斗的最后日子里,杨子荣中了敌人的无声手枪而光荣牺牲。 


创作过程


曲波以前从未从事过文学创作,但当年为革命献身的战斗英雄们时刻活在他的心中。当他在医院治疗养伤的时候,曾无数次地讲过战友们的故事,也曾无数次地讲过林海雪原的战斗。这些故事,尤其是杨子荣的英雄事迹,使听者无不动容,无不惊叹,而且从中获得了某种力量。讲来讲去,他便产生了强烈的创作欲望。但由于工作忙,加上写作水平低,最初试着写了三章,便感到力不从心:一是内心的感情笔下表达不出来;二是分不出轻重,平铺直叙,力量使不到刀刃上。一气之下,他把写完的三章全都撕毁了。


1955年春节前的某天半夜,作者冒雪回家,一路还在冥思苦想怎样才能写好这部小说,如何突破语言文字关等问题。当他到家,一眼望见甜睡的妻子和孩子,一种深沉的感触不禁涌上心头:他想起了八年前,北满也是刮着狂风暴雪,那时正是飞袭威虎山的前夜;而今祖国已空前强大,各方面建设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自己的小屋是如此的温暖舒适,家庭生活又是如此的美满,但这一切的一切,杨子荣、高波等同志没有看到,也没有享受到。正是为了美好的今天和更加美好的未来,在最艰苦的年月里,他们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望着窗外飞舞着的雪花、茫茫的林海、皑皑的雪原,杨子荣、高波、陈振仪、栾超家、孙大德、刘蕴苍、刘清泉、李恒玉等同志的形象和事迹,又一一浮现在作者的脑海。从此,曲波每晚都加班三至四个小时,星期天和节假日则是他写作最集中的时间。从1955年2月到1956年8月,在一年半的业余时间里,曲波完成了四十万字的书稿。 


足见这部小说是曲波先生在真实的战斗生活基础上撰写的,也因为其具有深厚的生活基础,《林海雪原》一直被视作“革命通俗小说”的典型代表,并被誉为“新的政治思想和传统的表现形式互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它更是整个“十七年文学”发展之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小说作品。


这部小说里描写匪人所唱的窑调,竟然在建国70周年的当下,被吹捧为“国粹”,这不仅仅是历史虚无,甚至是文化倒退。更有甚者,屡屡炒作:



这就是当下影视圈普遍的文化历史水平,回顾《新时期文艺座谈会讲话》,不知这些影视圈从业者要讲述什么样的中国故事?


据笔者所知,还有非常著名的昆曲曲友正在着手写《探清水河》的昆剧,一个对原曲毫无认知的状态下,仅仅为了蹭热度,这样的创作动机真的好吗?


这些打着凄美爱情故事的作品,大有为窑调洗白的客观效果。改编小曲,首先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而“阎婆惜坐楼想张三”这样的“大莲”哪里来的凄美?煞有介事、信口雌黄称其为清末轰动京城的爱情故事的编剧导演们,你们翻过历史文献吗?


同样是改编《探清水河》,更倾向于这样改编:


桃叶尖上尖,有一个郭老三


其也是在《探清水河》被以讹传讹中对原曲进行改编,而没有盲目改变原曲属性,仍然是用在反派人物身上,后转入天津快板旋律……如同昆曲中“粗牌子”的使用。


不知在看过上述对《探清水河》简单考据后的诸位,看到下面中央台少儿频道推介的这个花季少女演唱这首歌的时候,作何感受?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x08473zx2kj


难道,《探清水河》真的就是70周年的文化最强音?




                                          



值得一看的好书


幽默睿智的王佩元


好个天津曲协副主席,公然播放低俗内容


冰火两重天|“国际锐评”与“相声广播”


独家曝光|为什么低俗在天津能横行?原来有这样的电台撑腰


敲黑板‖天津曲协副主席来跟我学《办法》


葛念堂出品|曲艺界里的两面人


文化基金成为了某些人的提款机


互捧够友——看看这样的“圈子”


一专多能的裁判员与运动员——记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吕育忠


不平凡的女性——记这样一位戏曲教育家


戏剧学博士的剧评虽好,但也许没找到真正答案……


创新?还是糟践?


腾讯|包公再世


面对贺信,你们有的人会害臊吗?


罗周|到底是什么“现象”?


机灵抖不完|有些京剧演员


观众花钱看你骑平衡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